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全面依法治市
铜陵市“四轮驱动”力促乡村治理蝶变升级
发布日期:2022-08-31 14:40  来源:  
 

一是网络+网格,开启乡村治理“数字模式”。加快“We”社区政务微信智慧应用覆盖,让社区(村)楼、房、人信息“一次录入、多方共享”,推动网格事件智慧化管理,打造“网络+网格”基层社会治理升级版。深化网格服务管理 “多网融合”“一人一格”“一格多员”“五项制度”“一网统管”“分级考核”等经验做法,推动乡村治理更精细、更高效。

二是普法+实践,延伸乡村治理“法治触角”。全面落实“谁执法谁普法”责任制,培育发展乡村普法依法治理特色项目12个。如市委政法委在全市乡镇推广设立“法治超市”,为村(社区)居民提供零距离法律服务,受到中央政法委关注;法院系统在部分村(社区)设立巡回法庭,将开庭审理的地点设在村(社区),通过“普法+办案”的方式,以案示警,以案说法,把庭审变成村民的“法治公开课”;民政部门创新实施婚姻家庭“三分钟普法”课堂,即利用办证时间,通过“现场普法+专业宣讲”的方式,对来婚姻登记处办理结婚登记的群众进行民法典宣传;义安区组建80名年轻干部为骨干的“平安法治教官团”,常态化参与送法进乡村活动,成为乡村普法的“先锋队”。

三是风景+场景,厚植乡村治理“绿色理念”。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开展村庄道路、水体沿岸和庭院绿化工作,实施农村改厕行动,建设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197个,创建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25个。把法治文化阵地纳入美丽乡村建设一体布局,重点打造以法治小广场、法治小长廊、法治小墙绘、法治小书屋等“四小”为代表的法治景观,实现176个市级以上民主法治村(社区)全面建成集观赏性、教育性于一体的法治文化阵地。

    四是文化+文明,诠释乡村治理“铜都内涵”。充分挖掘铜陵传统文化底蕴,聚焦乡村主题,提炼乡村特色,重点抓好水浒村“赵氏戏楼”、泉栏村“铜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”、兴桥村“敌后县委联络站旧址”、顺安镇凤凰山村铜陵县第一次党代会遗址、钟鸣镇金山村老队屋等古建筑、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开发,展现乡村文化的历史生命力。积极开展道德模范、好公婆、好媳妇和“最美家庭”“身边好人”“星级文明户”等评选活动,持续深化道德典型选树,发布善行义举榜,弘扬文明新风尚。将村规民约作为推进村民自治、树立文明乡风的有力抓手,组织村法律顾问参与制定有针对性、可操作的村规民约,2个村民公约被民政部推介,8个村民公约入选全省百佳。 
【打印此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